年近七旬的梁永安最近很忙。
年初至今,他已出了十几趟“差”:南至深圳、厦门,西到昆明、成都、重庆,中有长沙、太原,更别提他的“大本营”上海附近的苏州、杭州。
这些城市里最有格调的书店,都是他流动的驿站。在这里,以“00后”为主的年轻人手捧他的新书,期冀从这位“50后”爷爷口中听到关于工作、爱情、生存和生命价值的人生答案。
【资料图】
梁永安,1954年生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从事比较文化研究,擅长从历史、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层面看当代人的处境。传说中,他的课一座难求,哪怕是站着旁听,提前半小时去都找不到地方。
梁永安在课堂上
三年前,他在今日头条注册账号@梁永安,正式开启“网红教授”之旅。从解析“凡尔赛文学”到回应“后浪”争议,从分析“躺平”“内卷”“结婚搭子”现象到讲评大学专业选择、考公考编、相亲等人生大事,梁永安以一周一更的频率和广泛敏锐的观察力打破代沟,解读当代年轻人的困境,视频点击量动辄破百万。
可梁永安却说,他没办法、也不想给迷茫的年轻人明确的人生答案:“探索是需要时间的,青春是需要成长的。二十三四岁就说自己啥都明白了,那肯定是用了别人的答案,你要自己往前走、去寻找。”
梁永安已经69岁了,也还“在路上”。
“今天中国男人,敢不敢去爱特别优秀的女人?
一个女人,会不会‘杀死’回家的浪子?
我们能不能克服爱情中的‘肌无力’?
我们还相不相信一见钟情?
在当今时代,堕落是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能不能生活到别处?”
这是六年前梁永安在题为《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网络演讲中提出的六个问题,也是他“破圈”的开始。
现实中的梁永安
镜头里的梁永安个子不高,清瘦,两肩微微内扣,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看起来跟公园里含饴弄孙的老人没什么两样。可当同龄人忙着向儿女催婚时,他却公开宣称这是“单身的黄金年代”;他还为“剩女”正名,批评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对优秀当代女性的控制……这种反差和“叛逆”,使他一夜之间赢得年轻人的拥簇。
自2020年注册账号以来,他在今日头条上发布了二十多条以“爱情、婚恋”为主题的视频,内容几乎涵盖所有热门话题:恐婚女、凤凰男、异地恋、相亲、彩礼、婚姻中的孤独,甚至包括如何鉴别“绿茶”……
梁永安的头条号主页
视频的形式也极其简单——他独自端坐书桌前,对着手机镜头“讲课”。每期十几分钟的视频,没有花哨的背景、配乐和花字,却在全网有着几百万的点击量,全凭他石破天惊的洞见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梁永安说,是身边的年轻人给了他源源不断的话题和素材。
一位女生向他哭诉“6年真爱却换来伤心结局”,他在节目中说出劝慰的话:“你现在觉得很痛苦很伤心,等你将来50岁,回想起年轻时做过这么傻的一件事、这么投入地爱,99.9%的人都做不到,那时你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值。”
梁永安在头条视频中谈论爱情
的确,梁永安绝不是“不婚不育保平安”的鼓吹者,正相反,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并在爱中实现人生的自由和价值。
2021年春节前夕,因疫情原因,很多学生留校就地过年。他本以为大家会很伤感,却发现学生们特别开心。一问,原来是因为“不回家过年就不用面对催婚了”。于是,头条号@梁永安 有了最“出圈”的一期节目:《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短短十分钟的视频,全网点击量近700万,标题就令人大呼“刺激”,内文更是“火爆”:“上海郊区平均登记结婚年龄35岁,我看了挺高兴”“父母看起来给你找幸福,实际上在给你挖坑”……然而,“金句”只是梁永安抛的砖,点进去才能看到温润的“玉”。那是他自己的独特思考。
他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从农业社会走过来的“50后”父母为何对催婚有执念,以及避孕技术的进步对生育文化的影响;进而从独生子女政策聊到当今社会的挑战,指出年轻人表面上不结婚,实际上是在坚持追求爱情,“硬催出来的婚比被催熟的芒果还难吃”。最后,他说年轻人应该感谢父母催婚,但不要妥协:“每一代人有他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我们要用贡献和贡献相遇,而不要用局限和局限相撞。”
在视频评论区,网友纷纷评论:“被理解到了”“温暖,好治愈”“立马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
网友们在梁永安谈论婚姻的视频下留言讨论
尽管“爱情导师”盛名在外,梁永安却不愿过多强调爱情在生命中的比重。他常常通过解读文学和电影来告诉年轻人,爱是次一级的事,不是生命的原价值。
“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是你在劳动与创造中寻找自己。”这也是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
比如他解读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共同的爱好,喜欢的鞋子、喜欢的电影、喜欢的书,这些都是别人创造的,没有属于自己的开垦,两个人真正相爱,应该共同创造一个东西。”
又比如他在视频中解读美国电影《革命之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战后社会经济复苏,人们的思想也遭遇重大震荡,年轻夫妻弗兰克与爱波仅剩下爱情的婚姻最终演变为痛苦的深渊。“很多人以为去了远方就有诗,其实不然,年轻人心里没有诗,去哪里都没有诗。”梁永安如此评价。
在与年轻人交流时,梁永安也逐渐发现他此前的判断没错:相比爱情,生存焦虑才是年轻人最关注的问题——我该工作还是考研?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考公考编求个稳定?要留在大城市“卷”,还是回老家“躺平”?
通过头条号@梁永安 ,他对这些问题一一发表见解
这些看似“二选一”的纠结,在他眼中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充满选择和机遇的环境下,当代青年对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梁永安一辈子没离开过校园,几十年教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最早的学生是“60后”,然后是“70后”、“80后”、“90后”,直到如今的“00后”。一代代年轻人,带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出现在他面前。当下年轻人口中“迂腐”的父母,当初也曾是他课堂里的年轻人。所以,他既理解学生们想挣脱束缚的急切心情,也能理解他们父母辈抱持传统价值观的原因。
梁永安解释:“60后”、“70后”奉行集体性的理想主义,多关注国家、社会、他人;而从“80后”开始,人们慢慢更关注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没有好与不好。”
看到评论区有人抱怨当今年轻人工作太苦太累?他笑言:“哪一代年轻人不累?我年轻时也‘上工如上坟’。”
少有人知,梁永安年轻时也吃过苦。考上大学前两年,他曾在云南山上的傣族村寨插队劳动,“那种辛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全靠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撑过来的。”
生活中的梁永安
他从不愿多讲自己的故事,一来个体经验不可复制,二来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参考价值。但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看问题的视角更广阔、态度更宽容。“内卷”和“躺平”这两个看似完全相悖的选择,在他的解读下达到了神奇的统一:
“真正的卷不是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卷,而是高科技的卷。当今社会,根本还没卷够,接下来还得卷上两三代,才能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社会阶段,解放劳动力,发挥人的创造力。”
“对于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他也不是躺平,只是找了个新的活法,带着大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商品经济,下沉到县城甚至乡镇,推动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梁永安说,他支持年轻人遵从内心做选择:无论“内卷”还是“躺平”,都是这一代人为历史、为社会、为自己做的贡献。
在很多人把实用主义当做社会主流的今天,梁永安不遗余力地向年轻人传递精神追求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过一种“自由而丰富的人生”。
他早年去过美国、韩国、日本当客座教授。那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给他的感觉是“安静、单纯”,他觉得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才会呈现出的精神松弛感。
如今,中国年轻人在工作、婚恋、精神追求上表现出的“拧巴”,在他看来,恰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这也是这代年轻人最幸运的地方,拥有那么多的机会和选择,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万一选错了怎么办?没关系,从头再来,一切尝试和试错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一个人35岁以前要把你该犯的错都犯掉。”梁永安在视频里说道。
头条号@梁永安 发布的当代年轻人婚恋观察系列视频
对自己,梁永安也是一样要求,他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乖宝宝”。1983年夏天,29岁的他随复旦夏令营去三亚旅行,在热门景区天涯海角,领队强调为了安全不准下海游泳,但他不甘心只在岸边观海,故意走到水里,“不小心”滑了一跤,落水“不辨方向”,朝海里游了十几米,才“奋力”游回。
今年夏天,他又去三亚,想起当年的叛逆之举,还会哈哈大笑,甚至特意发到朋友圈——哪怕是这样微不足道的探索,都是人生的快乐源泉。
每年9月1日开学迎新,他觉得自己也是新生中的一员,“我始终是个初学者”。而网络突破了象牙塔的壁垒,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听到他的声音,也是他与更广阔世界的连接点:“世界太大了,有太多你不认识的东西,只有永远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位置,有意识地去学习,才能保持心灵的开放和自由。”
2023年3月,梁永安在北京郎园图书市集,被年轻读者认出索要签名
他还尝试过这两年最新潮的休闲活动:周末去郊外支个帐篷露营,看湖光山色;跑到坐满年轻人的书吧里喝杯咖啡,与一两好友讨论新鲜事儿;每次去北京出差,都要特意跑到798看个展览;AI的到来也使他激动:“它们会把人类从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自由地去做只有人能做的事情。”
去年春节,一辈子没开过车的梁永安还考了驾照,计划自驾从浙江舟山一路开到拉萨,完成一场专题图书分享活动。
“开车是不是让你感到自由?”
“也没有,这就是一个工具,能够保证工作的进行,实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那个才是目的。”
文 \ 济南生活频道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